我要月捐 回顶部

李少波:缘起细微 只问初心 无问西东

6734浏览    2019-11-06发布


2019年11月2日下午,以“乡村教育之痛·无问西东”为主题的乡村教育公益论坛在深圳举办,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创始人,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波做开场致辞,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李少波_副本.jpg

尊敬的武老师、朋友们、校友们:

大家下午好!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从2001年的赢帆奖学金缘起算起,已是18年了。感恩弘慧的18岁成人礼从十万大山的大湘西来到最具创新气质和潜力的鹏城!来到这由徐航校友将建筑科技与美丽风景结合的深圳湾一号!感谢大家参加弘慧乡村教育公益论坛!

乡村教育,是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弘慧的初心和缘起就源于读书走出大山的孩子对家乡乡村教育的些微反哺。

2001年,张帆与董海平、王飞、杨流学等几位同学在母校沅陵一中设立了赢帆奖学金。2004年,清华创投投资辰州矿业后,为履行清华创投投资时承诺的既要投钱,又要投人的“投人”承诺,张帆作为清华创投的投资项目负责人,多则一月,短则两周都要从北京路过长沙去沅陵官庄的辰州矿业。我2002年从北京回到长沙开始创业的三诺生物也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张帆每次路过,我们都会相约着去爬岳麓山。爬山时,开始讨论的是创业、投资和企业成长的话题,许是受岳麓山这座自书院时代到现当代,经年沉淀而来的从书院的会讲激辩,到山腰的蔡锷、山顶的黄兴由忧患意识到敢于承担交织而来的山魂影响,后来的话题慢慢转移到更宽泛的社会问题。

2006年的一个晴朗的秋日下午,我们又一次经清风泉,过禹碑,到山顶的望日台。向东回望,山、水、州、城依次展开,一副时空变换中的山水与人文的交织画面。我们的话题又是他多次谈及的赢帆奖学金后续如何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要成立一个政府批准的教育公益基金会来实现“规范”和“可持续”。这个想法在当时还是很具挑战性的,一是需要200万以上的初始资金,二是政府部门还没有相对完善的公益基金会的管理法规和流程。张帆投资的企业还没有回报,而我仍处于创业后产品上市初期,还没实现盈利。以我保守的个性,自然就提出了成立教育公益基金会要慎重,要从长计议。张帆以惯有的好态度听着我的意见,但我从他的眼神中,似乎看到了他性格中的坚持己见。

2007年春天,岳麓山山顶的那排紫荆花开的繁茂,我再次听他从清华校友基金会聊到他的教育公益基金会的话题,这次,他的想法似乎已经成熟,不再仅仅是一个点子了,因为,他已经有孙麟的支持,孙麟的加入不但在资金上,而且在精神上给他提供了驱动力,我也是在这时才知道和认识了孙麟,一位满怀社会责任感和浪漫情怀,熬力十足的产业投资者。

孙麟的加入,辰州矿业杨开榜董事长和陈建权总经理的坚定支持,让张帆这个在岳麓山爬山过程中产生和慢慢坚定的想法加速落地。2008年,初春的一天,张帆从杭州回来,兴奋的告诉我们,基金会就叫“弘慧”,基金会的使命就是“弘道致远,慧智育才”。这个使命和名称,没有讨论,就这么由杭州西湖畔的一位大师定了。也许,西湖的悲悯与麓山的担当有着莫名的缘分,也许,简单是坚定的来源。

使命和名称既定,后续的审批流程还是花去了小半年的时间, 2008年8月29日,弘慧获得了湖南省民政厅的注册证书。在基金会理事、秘书长杨晓华老师,一位来自“书通二酉”典故之源的沅陵二酉乡的沅陵一中的优秀化学老师;基金会监事周树生老师,一位坚持乡村教育的县一中的模范校长,以费孝通定义的中国乡土绅士的精神,悉心组织和支持下,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就这样在沅陵一中正式诞生了。

从想法到诞生,历经两年。从诞生,到现在,成长了十一年。

正如林语堂所说“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从爬山到讨论,从人生的角度,都是细微之事。最重要的是,这些细微之事发生后的选择,对选择的坚持,对选择的付出程度决定了后来的因果关系。

十一年成长,期间使命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做了些微的调整。从开始的“弘道致远,慧智育才”到了“弘道致远,慧智育人”,对使命的注释也从“帮助愿意通过努力读书来改变命运的贫困孩子”到“为乡村教育赋能,让贫困乡村的孩子获得适合乡村的教育!”。这些些微事件,不知道对未来会有什么殊可惊人的影响,至少,从“育才”到“育人”些微的改变,是弘慧在“帮助孩子读书”到“乡村教育赋能”的思考与践行,是从注重升学到城市与乡村教育的链接赋能的跨越。

近一年多来,每个月四天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学习的清晨,我与道口同学常常从清华南门经二校门到大操场,再经荷塘月色到大礼堂返回南门,约5公里的晨跑,置身于历经百年厚德载物精神的校园氛围中,聊的还是创业、成长与企业社会责任、个人心灵成长和弘慧这些细微之事。

如此多的嘉宾、朋友和校友在这个深秋的周六,莅临弘慧乡村教育公益论坛,让这个大厅充满了温暖的细微之事,对繁育乡土中国的乡村教育,我们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感恩发生的这些细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