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调研15所乡村学校,我看到的乡村教育

8021浏览    2018-09-26发布

IMG_6187_副本.jpg

文|黄丽君  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小学校长 


二十九年,三所小学,扎根乡村,让我对乡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对乡村教育有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

近期,通过深入调研我所在县域的15所乡村学校,我对乡村学校,乡村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分享出来,希望能借此有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


我看到的乡村教师
▲▲▲

 

 

调研的15所学校共有317位教师其中男教师107人,女教师210人; 50岁~60岁的有92人,占29%;代课教师有58人,占18.3%。


从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当中,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大部分还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教师。

特别是六十年代的教师,或多或少有过务工、务农的经历,他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生养他们的土地,在最艰难的时候撑起了乡村教育,他们很淳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激情,保留着原有的工作态度,抱怨、责备、无奈、犹豫始终伴随左右。


而作为七十年代的教师,因为人到中年,正是创业好时机,但由于日复一日的乡村工作,他们变得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斗志,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对于学校的工作只有本份使然,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而作为80后、90后的乡村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身处的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让他们变得更加感性,更加吃不了苦。尤其是90后的一代,他们来到学校工作往往不是出于热爱,而是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被逼来的教育行业,再加上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一张教师资格证就进入到了教育行列,因此在工作中不知如何教书育人,走进课堂后无从下手,这导致他们对乡村教育产生不了热爱


我调查的这15所学校当中,代课教师占到了18.3%,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大了,说明当前的乡村教育严重缺编,其中有一所学校只有10个教师,而代课教师就有4个


微信图片_20180913194025_副本.jpg


乡村地处偏远,公办教师不愿意前往,只好就地取材,临聘当地退休了的或者是刚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任教。这样的教师群体怎么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呢?我走进他们的课堂发现他们连书本上的知识都要搞错,还谈什么教学艺术。而校长们纷纷对我说;“我们这样的学校已经管不了教学质量了,我们只求有人守着学生,保一方平安就行了。”


虽然还有部分乡村教师由于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坚守在岗位上,并且用心教育学生,但是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教师工作激情正逐渐消失。更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团队是如何工作的。


综上,目前乡村教师的整体概况为:一是教师的幸福感和存在感缺失,二是学校缺乏年轻专业的教师,三是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我看到的乡村学校管理
▲▲▲

 

 


学校管理首要提及的是校长。我调研的15所学校,女校长有3位,男校长12位。50岁以上的有5位,30岁以下的有3位。


年龄大的校长往往是当地人,并且长期坚守在所在的学校。但他们很少参加各种校长培训,往往凭经验做事,凭经验管理学校,当我和他们学校的老师聊天时,他们谈到,在他们的眼中,校长就像一个家长,一切都是他说了算。这种专治的管理作风,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让老师们感受不到温暖,更加没有了工作的激情。


而那些年轻的校长之所以担任校长,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地处我们当地最偏远的地方,学校只有十来个老师,几十个或上百来个学生,代课老师多,在无人担任校长的情况下,就把年轻的刚刚分到学校的老师选到了校长岗位,他们走上校长岗位时没有经验,更没有对教育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往往起到的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上面安排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至于要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下手。


而这些年轻的校长们也没有在农村长远工作的打算,这就导致了偏远乡村学校的校长像走马灯似的轮换,我调研的学校当中有一所学校基本上每年都会换校长。


在我调研的校长中,十之一二既不具备知识分子的温文与内敛,更不具备管理者的气度与智慧。他们基本上都是事务型校长,每天忙于各种事务中,很少沉下来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上面指东就打东,指西就打西,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清楚地描绘学校未来的走势,没有一所学校能够谈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我调研的15位校长中参加过校长岗位培训的不到50%。因此大部分校长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不清楚校长的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


在我和部分校长的访谈中,校长们纷纷表示不愿意担任校长,因为本身能力有限,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校长培训,经常好心办坏事。同时校长的责任重大,压力山大,校车的安全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家长对学生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类沉冗、繁复的检查等等,导致了部分校长纷纷撤退。


目前乡村学校的管理基本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学生安全第一,教师维稳第二,各项评估第三,教学管理置后。


我看到的学生与家长
▲▲▲

 

 


15校共有学生6139人共有138个班,平均班额为44人。留守儿童有3181人,所占比例为52%。其中留守儿童最大比例为93%,最小比例为32%。贫困学生有526人,所占比例为8.5%。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学校最大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和老师们交流学生具体情况时,老师们纷纷谈到,目前的乡村教育不好做,因为大面积的留守儿童没人管理,所有的一切靠学校、靠老师,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性格孤僻,任性、好强、不会宽容、不懂礼节成为了他们的“名片”。因此在乡村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8_副本.jpg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是乡村学校的一块心病,溺水身亡的、性侵的、校园欺凌的等等。近几年我们所看到的溺水身亡事件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乡村,性侵事件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人少偏远的学校时常发生。


其实我也是乡村长大的,乡村孩子也有他独到的特点,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们他们淳朴,经得起磨砺。虽远离父母但坚毅,虽条件艰苦但快乐。我和一些学生访谈时,他们言语中透露出想好好学习,想考好大学,想好好孝敬父母,想走出乡村。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在她刚步入校园时,父母便外出务工,跟随祖父母生活的她,从三年级开始就学会自己做饭,自己徒步上学,将父母给她的钱一直寄存着,舍不得花一分,到六年级时,她已经存下来五千多元。


但这仅仅是个案,这样的学生不多,所占比例不到30%。大部分学生是网迷、游戏迷、电视迷,他们丢失了乡村孩子对乡村那份特殊的情感,自身也没有了乡村孩子那份坚韧与淳朴,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更多的是溺爱与放纵,因此乡村孩子对教师、对学校的那份敬畏之心在慢慢地丢失,教育质量也在跟着在慢慢地滑坡。


例如我所调查的学校中有一所学校有40%以上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仅有7%左右的学生有家庭辅导能力。16%左右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在乡村小学,学校与家庭的交流途径几乎闲置,老师与家长的对话渠道几乎阻断。现在家访这一维系家校情感的纽带在慢慢中断。家长把孩子的成长完全交给了学校,自己很少关注孩子的问题,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上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更有甚者,对老师的那份敬重都已没有了,动不动就跑到学校找麻烦,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也是阻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


信息的相对闭塞,加上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不良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滋生,一部分乡村孩子根本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各种能力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这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我看到的乡村学校优势
▲▲▲

 

 


但是,我们发现乡村学校也存在很多优势。

优美的自然环境。乡村学校均地处美丽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是学校最好的屏障,大自然的一切是自然生态教育最好的素材。远离尘世的喧嚣,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丰富的乡土资源。在我调查的学校当中,有一所学校就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土资源作为教育的素材。因为桃江是楠竹之乡,因此他们学校就充分利用楠竹的竹根带着孩子们进行根雕。桃江是产粮大县,那里的学校就带着学生下到稻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稻谷的生产过程。他们还利用稻草做了很多的手工作品。还有一所学校的后山是一片茶树林,于是他们就利用这片茶树林开展茶文化的教育,开设以茶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乡土资源是乡村学校最有利的教育素材,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是乡村教育最大的优势。


淳朴的风土人情。农民最大的特点是淳朴,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过他们不懂教育,所以寄希望于学校。如果我们学校能够与农民家长们结成联盟,利用村委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与孩子一道成长,教师能够多花一些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尤其是加强家访,我相信淳朴的农民家长们一定会理解教师、理解学校,也一定能够支持学校、敬重教师,尊师重教的风气也一定会慢慢形成。这也是我在乡村多年工作的体会。


微信图片_20170908181315_副本.jpg


乡村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乡村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面对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改变家长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定向培训,解决好师资力量常年薄弱的问题,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幸福感。不断利用乡村的优势条件,办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教育。


本文摘选自《十年弘慧》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