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的教育
导读:2024年2月13日(正月初四),弘慧基金会理事长张帆受邀参与中共沅陵县委、沅陵县人民政府的“春暖湘商,创业沅陵”新春座谈活动,共同参与探讨交流县域发展。张帆大哥作为沅陵一中1989年毕业的学生,在座谈会上针对沅陵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以“做有根的教育”为主题在会上从发言。
一位希腊哲学家说过,人生必须要做的两件事情,一是追逐梦想,二是回归故乡。今天特别感恩,尤其要感谢县委县政府的热情邀请,让我们这群因为追逐梦想而走出沅陵的游子有机会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回归故乡,让我们感受到了梦想和故乡融合统一的美好人生境界!
我在1989年从沅陵一中考上清华,那一年我20岁,我认为我的人格、性格、心理和价值观,都是受沅陵的乡土文化和人文底蕴熏陶出来的。沅陵有历史、有文化、有人文底蕴、有乡土农耕、有青山绿水,但是需要被看见,需要被重视,更加需要传承和发展。沅陵在努力发展文旅产业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沅陵孩子们的需要和沅陵教育的需要,并将教育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文旅产业中。沅陵是人口大县,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了2万多名本科大学生,受大山磨练、被沅陵人文底蕴熏陶滋养的优秀沅陵儿女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他们都有乡愁和家乡情怀,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困惑,故乡依然在,何以解乡愁?
乡土中国几千年的生息繁衍孕育了有归属感、有根的、有信仰的中国文化,这是我们今天敢说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唯一底气。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尤其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一定要用“家文化”中的爱和温暖为每个孩子种下根,要为每个孩子铸魂固本守正,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奠定人格独立,性格积极、心理健康的根基。我们在座的各位沅陵人都很幸运,我们那个时代虽然封闭落后贫穷,但我们有机会接受了学校的完整基础教育,在传统的亲情邻里关系和朋辈关系中成长,得到沅陵山水和人文的磨练和滋养,让我们种下了根,有非常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我们走出大山,走出沅陵,无论走到多远,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无论世道如何混乱和飘摇,我们都有定力,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都能够从根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力量。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洪流无法阻挡地冲击了乡村社会的底层体系,也从根本上影响到传统“家文化”的育人体系,逃离乡村反而成了一代人的“信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底层逻辑,从而让县域教育在根基上日渐式微。
对个体生命而言,逃离家乡并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选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感受到家乡的人文底蕴,汲取“家文化”的滋养,从而建立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一旦错失建立个体生命精神家园的最佳时机,很有可能成为“空心”的一代人,一些心理甚至精神方面的问题也可能随之出现。成年后,由于缺乏生命底色,他们可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这一缺陷,更是需要各种重新“补课”。
基于在沅陵长达23年的教育公益实践,我想对沅陵的教育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沅陵教育要坚定地做有根的教育、主动打造可以滋养呵护孩子们健康生长的现代“家文化”体系,让每一个沅陵孩子都种下“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更要让每一个沅陵人都有去不掉的乡愁。沅陵教育要积极倡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建一生精神家园”的理念,打造沅陵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出沅陵人“恰得苦、耐得烦、耍得狠、霸得蛮”的血性和风骨。我们要高喊“沅陵人办好沅陵教育”的口号,主动连接走出去的优秀沅陵人,招贤纳士、助学引智,全力激活民间助学助教的热情。自古以来乡土中国的文脉延续就是依靠乡贤回乡办学,这里特别恳请县委县政府在积极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出台民间教育公益和乡贤乡友校友开展公益性捐资助学的各种鼓励配套措施,在全县范围内和所有沅陵人中营造出爱家乡、爱母校、做公益、做教育的热烈氛围,并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引领民间教育公益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循序渐进地推进沅陵教育的内生式变革和可持续发展。(岳阳市平江县县委县政府在2008年正式出台文件,鼓励乡友乡贤回乡捐赠助学,配套各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