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弘慧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

3588浏览    2015-01-06发布


“我不懂艺术,但我看懂了你的作品”,这是我看到石富的雕塑作品“中国孩子”后对石富说的第一句话。后来石富成为弘慧的志愿者,2014年又成为弘慧帮助的对象。交流多了,发现两个人的灵魂是相通的,彼此懂得彼此尊重!相信石富的艺术人生可以结出丰富的人生艺术。——弘慧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帆

弘慧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
作者:石富


人物介绍

石富:弘慧学子,青年艺术家。 出生于湖南永州,本科、研究生就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多次赴各地考察,走村串巷考察留守儿童,本科毕业创作《中国孩子》入选中国画院举办“师道联袂展”、中国美协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雕塑家协会举办“吴昌硕杯”国际雕塑大奖赛、中国雕塑学会举办“中国姿态”国际雕塑大展、并被央视等多家媒体制成纪录片。曾获得“曾竹韶雕塑艺术大奖” 、“罗中立入围奖”、”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曾多次参加弘慧夏令营、暑期实践活动、联谊会活动等各种弘慧教育公益活动,用正能量感染弘慧学子。

   与弘慧结缘是在2012年5月18日“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基金校庆交流酒会暨年度捐赠人大会”上。那个夏天不热,还有挺大风,总是骚扰树上的枝叶,学清路上老不热闹!因为一个原因大家聚到一起,就是母校的生日。而我形色匆忙,除了要去庆祝,还有一件忐忑不安的事:拍卖《中国孩子》。

   我是一个做雕塑的,想要让如我一样的孩子,免于苦难远离心酸,《中国孩子》这个作品因此而生。雕塑虽然已经完成,至于后期,却不知如何着手?原本在展览的时候,有好几个画廊都来找我谈话,说要跟我合作,要免费为《中国孩子》进行义拍,除了归还我成本以外,其余的钱全部用于支持考察的孩子们,其中也有基金会找我,如:清华的新百年基金、免费午餐、为中国而教、团中央青年力量等等热情邀请我加入她们的团队,对此我满怀感激。

   最后我选择的是清华新百年基金,因我仍为清华学生,而且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中国深入人心,如此可靠,便不会出现意外的麻烦,毕竟社会上关于公益的负面舆论频出,我不想违背自己的初衷,更不想所做之事成为一个责备自己的把柄。最后决定在2012年清华校庆的时候由新百年基金进行义拍。

   当日,63件雕塑作品几乎全部认购,其中一组《赶猪归来》雕塑用来拍卖,经过十几次的叫价最后以105000元的价格被一位学长拍得。我在整个过程中,心里都在默数,因为每一次的叫价都会告诉我:石富做的好,我支持你!最后拍得雕塑的就是弘慧的张帆大哥,陪同他的还有小蓓姐。

    弘慧张帆大哥和我

   会后,张帆大哥还邀请我和李月去弘慧做客,并详细的介绍弘慧,于是开始细细打量他:个子不高,行动力超强,斑白的发丝里带着中年的持重和青年的热血,和我一样都是娃娃脸,话音也很温和,张帆大哥还是湖湘清华学长,但凡认识的人都一致认同:张帆大哥把帮助孩子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

   从那以后我便是弘慧的常客,因为夏令营活动和老师培训聚会张帆大哥都会叫上我,改善伙食、增长见识对于孩子本身来说,这种幸福是可以在脸上和嘴角直接看见,这种幸福不就是家的存在?不就是一种无所求的爱?

    说来惭愧,源于自己的自私和麻木,常常陷入不能自拔的艺术创作当中,与弘慧的互动总处于被动状态,我想: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不懂事务必是要挨骂的,可是弘慧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反倒更加关心,甚至包括我在研究生阶段遇到的问题,也都一一的帮助解决,还帮助我成功举办了“湘生”个人作品展。不仅如此,弘慧还对我的家


弘慧的兄弟姐妹来捧场“湘生”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张帆大哥是一个好人,但是每当这种好的恩惠,落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那种激动是难以言表的,内心的第一想法就是他们爱我!对于这种爱,不应当麻木,而是要用自己的满腔热诚去回应,所有的情绪都归结到笔尖,化作文字或者绘画,献给这些爱我的人们。

   毕业之际,我该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找工作一直困扰着我,当今社会,一职难求!其实对于这个职,实际上不是职业,也不是岗位,而是人的欲望和要求,对于职位无休止的想好、还要更好,永远没有尽头。选择职业,其实选择的是自己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凡事听自己的初衷,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到哪里去?

   研究生毕业创作《湘江行纪》将留下我思维和感恩的足迹,我坚信,毕业并非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场合,成功也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卓越才是“禁果”,敢于承担善恶洗礼,敢于挑战生活的艰辛,“禁果”随时为我们准备,人的一生怎样才算圆满?我们一直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其实答卷不在当下,也不在未来,而是对逝去时光的感悟:是什么让我们免于孤独、冷寂和忧伤?是什么让我们包容刺痛自己的戈戟,重新点燃生之欲,重新启航展望未来?

   弘慧

   您在哪里!

   幸福就在哪里!


致弘慧大家庭手稿